汉网消息 文/武大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汤世明
【心理生活】
时下,很多青年人或为结婚,或为改善居住条件进入“房奴”或“准房奴”的行列,成为“负翁”,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内,因房子引起的心理问题而求助心理咨询师的比例急速增加。他们都因为购买价格过高的房子而背上高额房贷,心理压力增大是他们的普遍特点,留下害怕失业、不敢下馆子、不敢泡吧、休闲生活减少等诸多后遗症。轻者压抑、恐惧,少出门;重者可伴发抑郁情绪及自主神经症状及躯体不适等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——
【典型案例】
1.买不起房的“预期焦虑”
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,尤其是又想结婚,又没有经济后援的年轻人来说,买不起房是他们焦虑的充足理由。如收入不低的黄先生,老是抱怨房价的虚高,“即便我不吃不喝不玩不消费,一个月也很难买到老城区1平方米的新房子,哪怕是银行贷款也很难偿还”。为此,现实的楼市环境让他为了买房而整日困惑、迷茫、心烦意乱、胃口下降、经常失眠。
2.买不到房的“强迫心理”
为了工作方便,不用上下班挤车,小孩就近读示范学校,面对自己认为理想的新楼房,人们最大忧虑的就是买不到此处的房子。刘女士就是这么一位,为了怕理想的房子“飞了”而寝食难安数月,在开盘前一夜无眠,早早就请人排队等号。她生怕房价再次上涨,错过了好楼层好朝向的房子,而反复联系自己的关系或熟人,出现强迫倾向,恐惧买不到新房子或好户型房。
3.月供下的“慢性焦虑”
对于已经签订购买房屋合同,或开始还贷者来说,月供是滋生慢性焦虑的不良刺激。李先生上半年以5200多元/平方米购买了一套120多平米的商品房,花了60多万,银行按揭30万15年,每月需要还3000多元,加上银行数次加息,让他焦虑不安。他总在想:房价暴跌或是被解雇的话,那就亏大了。为了还贷他拼命工作,感觉自己买房后心态变了,失去了快乐的能力,生活情趣降低了,时有头疼,呼吸不畅等。
【专家分析】
因房恐慌是当下都市人群引发焦虑症的一种新动向,应引起社会关注。恐慌者焦虑不仅来源于现实中的压力,更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。引起焦虑的诱发因素常有房价上涨、排队买房、加息风潮、房屋本身质量等。处于10年及以上还贷者常有不敢轻易换工作,不敢娱乐、旅游,担心生病、失业等心理。
认知方面,持有“无房不婚”观念准备买房的男性青年大有人在,房子往往是他们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。但购房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,不理智地购买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房子,如买大房、复式房等,结果只会身心透支而导致心理问题,乃至心理疾病的发生。
科学证明,适度地紧张、焦虑是人体的正常防御反应,利于身心健康,不是心理疾病,相反压力还可转化为动力。但若持续处于3个月以上的这种“胶着”状态,或超过了自身的协调能力,即自己明知没必要如此不安,但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,则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。
【心理处方】
理性购房、不要过度的超前消费是预防焦虑情绪的根本所在,即不要想到住房“一步到位”,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租房更适合,有了一定积蓄的工薪族可考虑购买二手房,居住面积较小的的年轻人可考虑“以小换大”。
对于多数还贷者来说,当持续的压力增大“水满则溢”时,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失眠、健忘、浑身不适等,应多参加各种体育或文娱活动,如看一场精彩的电影,找朋友打牌、下棋等,或近郊垂钓,都可以及时排遣压力,减轻心理负担。
单一由房贷引起的焦虑症常具有个性素质因素,其中对于症状较为严重、有较高领悟力者,心理医生常用认知行为治疗来帮助咨询者,来重建他们对购房的偏离认识,以达到改善不良情绪的作用。达到疾病状态者,还需借助相应药物治疗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