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位外国老妇人临终前说:‘我在新房里住了一辈子,临死前终于还上了房贷。’而中国老妇人临终前却说:‘我攒了一辈子钱,终于买了套新房,可惜只住了一天。’”随着这个经典故事的流传,“提前消费”的观念风起云涌。在我市,最先贷款消费的人群是购房族,特别是“无房不婚”的年轻一族,成为房贷的主流群体。然而,其中有些人忽视了工作和生活中诸多变数,背负着沉重的“房贷”,心理健康状况堪忧。
“房奴”:承受身心重压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市民贷款购房,约70%以上用于自住。贷款购房的人有进城务工人员,有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、博士等,他们在社会上从事不同的职业,却同时扮演着相同的角色———“房奴”。
采访对象:晓锋 42岁 厨师
我是家中老小,婚后一直在农村与父母同住,他们说以后把房子给我。没曾想,前年父亲病故,我们兄弟姊妹之间因为父亲治病期间的账目没有算清,发生了矛盾。父母曾经说过的话完全被推翻,一气之下,我挟家带小进城务工,我和妻子都找了份临时的工作。可是我们不能“露天而宿”,当时正赶上一批经济适用房在开发。“被逼无奈”的我一咬牙,就向亲戚借了首付款,用母亲的房产证作抵押,贷款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。我贷了8万元,10年期,每月要还800多元,可是我们夫妻俩当时每月的工资加起来不足1000元。为了多赚钱,我主动要求加班、承担夜班的工作,早晨再赶早过去,很辛苦。妻子在一家服装厂的车间里工作,三班倒,上夜班时再找点别的活干,每天的休息时间严重不足。
谈话间,记者发现,白发已经过早地爬上了他们的发鬓,皱纹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,他们的容颜与年龄很不相符。晓锋毫不掩饰地告诉记者,虽然自己已经打定了“遭罪”的主意,但是一想以后,确实发愁,有的时候真想大哭一场。和妻子一忙起来,倒好些;稍有空闲,夫妻之间的矛盾、争吵就会接连不断。
晓锋轻易不敢回父母家看看,一方面是没有时间,最主要的是实在没有尽孝心的经济能力。
采访对象:丽华 28岁 医生
大学毕业不久,经人介绍,我和男友相识了。相处一年多,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,我感觉没有房子就不能“成家”,因为情感无法寄托。于是,我们把“房子”提上了正式日程。我们当初只是定位在二手房、70~80平方米即可。谁知我们陆续看了几套房子之后,眼光越看越高,最后相中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新房。当时心想,凭着我们年轻的资本,还贷款应该没问题。于是我们贷了15万元,10年期。
刚开始时,男友的月薪尚不够还房贷。结婚以后,我们再没有了婚前的那种洒脱,很少在外面吃饭,因为我们不得不“精打细算”:在外面简简单单吃顿饭,也得二十几元,可是用这二十几元在家里吃,则能鱼肉俱全。外出回来,不论我们手里大包小包拎多少,轻易不肯“打的”,那钱还能换回很多好吃的呢!我们把账都算到了“骨子”里,硬纸包牛奶的价格是软塑包的两倍,尽管硬纸包牛奶是我的“最爱”,此时只好“忍痛割爱”,拿软包的了。看到周围的朋友经常出入美容院、健身房,我的心里也是痒痒的,只能少去几次,过把瘾而已。
这种生活让人不仅受“内忧”的煎熬,还遭致不少“外患”,因为自己不可能经常设请,也就不好意思参加朋友的宴请了,因此社交大大减少,社交圈也缩小了。尽管现在我和丈夫的工资都涨了,还贷已没有太大的问题,但是压力还是时时存在的,因此常常“压抑”着自己。如果没有房贷,我的生活质量可以会更高些,我可以多尽点孝心,或攒一些钱……
采访对象:建文 29岁 博士
我从小家里很穷,父亲去世早,当时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孩子读书,要我和弟弟选择。因为弟弟学习不好,他就选择了退学;而我愿意学习,所以家里就供我了。上完大学,我知道家里需要钱,但我还是咬咬牙上了“硕博连读”,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结婚了,一直没买房子。我打算明年要孩子,今年先把房子买好,我们看好了一套30多万元的房子。双方家长都没有能力帮我们,我们只能贷款了。而我“穷”读书了这么多年,根本没攒下钱,连首付款都需要贷。
因此,尽管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,有了些心理慰藉,可是“家徒四壁”,电冰箱、洗衣机等家用电器,我暂时还没考虑,生活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,一切从简。而且我总感觉亏欠弟弟的,把他也办到我这里来了,他的一些费用,我也承担着,因此,我的精神压力很大。我不能有回家的打算,因为往返的费用实在不低;我真怕双方的老人生病,可是我又不能左右;其他的旅游等消费,更是能省则省。
采访对象:淑琴 35岁 企业员工
2004年时,我在一家不错的企业供职,丈夫也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。我们决定换套大房,很乐观地选择了贷款买房:20万元,10年期,由他父母帮助付首付款。然而,“天有不测风云”,我们贷款的第二年,丈夫的企业便破产了。从此,丈夫的工资就没有了保障,而我每月的工资,扣除房贷,所剩无几,连孩子每月的奶粉钱我们都支付不起。不得已,我们把孩子送至农村的婆婆家,由婆婆帮助喂养照顾。可是,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让我很不放心。我天天牵挂着孩子,并自责着,用朋友的话说:“都快成精神病了”。
在公司里,我跟领导的关系处得也不太好,心里很憋屈。可是,我不敢轻易跳槽,因为如果跳槽后还不及现在的待遇,岂不“鸡飞蛋打”?因此,我每天都非常烦躁,处处感觉不顺心、不如意,好像人们都跟我做对似的。家庭矛盾也激增,与丈夫闹得越来越凶,“离婚”成了口头禅。可是,贷款利率不断上调,让我感觉贷款的风险系数越来越大,真的离了婚,恐怕我们谁单独也还不起房贷。可以说,我们两人只是被房贷捆绑在一起,也不知能坚持多久。跟丈夫争吵的时候,我经常歇斯底里地狂叫,因为我实在无处发泄;丈夫也经常失眠,感觉胸闷、头昏。
不仅我们如此,农村的公婆也被“拉下了水”。公公再不抽烟卷改抽旱烟了,婆婆把从地里“刨”的钱,也尽可能地捎给我们。
专家:“房奴”真的无奈?
山大威海分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曹红认为,近年来房价扶摇直上、持续走高是事实,似乎成了人们“无可奈何”沦为“房奴”的理由。其实不然,一些人成为“房奴”是自己的一种选择。因此,也可以选择不做“房奴”,租房住也未尝不可。而传统的习惯及“故土”的观念、“一成不变”的观念等,促使人们宁可贷款,也要拥有一个能称之为“家”的房子。如果具备还贷能力,贷款购房、提前消费也无可厚非;可是,如果不具备还贷能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,房贷已经影响到购房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,他就应学会放弃,选择不做“房奴”。
这就要求人们转变原有的生活目标,摒弃“无房不婚”、“盲目攀比”、“一住终身”等错误观念。要想享受生活,就不要轻易把自己“捆绑”在房子上,给自己套上精神枷锁。可以根据现实状况,给自己定一个短暂性计划,把包括工作、居住、教育甚至邻里等变化系数都考虑进去,让自己生活在动态中、生活得更轻松。
心理医生:莫忽视经济和心理承受力
与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大城市相比,我市的房价只是在近几年快速上涨。据威海市经区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张岿介绍,心理问题有多种多样。在我市,单纯由于房贷产生压力,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人还比较少见。
张岿认为,贷款买房的人,大多比较年轻,凭他们自己的经济能力,还不足以承受还贷的压力,但他们有争强好胜、喜欢攀比、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,加之现今社会的主流趋势是大家都在买房,而且贷款条件比较宽松,于是这些年轻人敢为人先。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,忽视了生活、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,过于乐观地贷款买房,一旦出现变故,房贷则成为沉重的负担。
负债、失业、丧偶等都是负性的生活实践。而这种强烈的负性生活实践,如果是一过性的,对人的身心刺激是能够代偿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刺激的强度会逐渐减退。可是,长达十年、二十年,甚至三十年的房贷,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长期的压力。这种持续的刺激,会使多数购房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,甚至导致焦虑、恐怖、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。而焦虑、抑郁等病症,都伴有情绪不佳、失眠、忧虑等症状,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、生活和休息等。也就是说,还贷的负性情绪被泛化,被带到生活的各个层面。轻者,可由其本人代偿性调节;重者,即这种负性情绪带来的问题持续2~3个月没有缓解,则需到专门的医院看专业的心理医生。 |